新闻中心
News
分类>>中国体育用品标准化调查
中国体育用品标准化调查说到体育用品标准化,可能熟悉的人并不是那么多,不过从中小学校园的“毒跑道”到国际国内赛场屡屡出现的“菜地草皮”,其背后的基础问题均是标准化。我国体育用品标准体系存在着标准少、标龄长、水平低等诸多问题,某些领域落后于时代,某些领域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没标准”背后有“危”也有“机”,一方面在国内要加强建立适应新时代标准化体系的紧迫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体育用品在国际上也没有标准,如尽快做出合适“中国标准”,则可能使中国在世界标准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树立体育用品“中国制造”的新形象,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说到体育用品标准化,可能熟悉的人并不是那么多,不过从中小学校园的“毒跑道”到国际国内赛场屡屡出现的“菜地草皮”,其背后的基础问题均是标准化。
新华社记者走访甘肃、福建等地对体育用品标准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调研,调研发现我国体育用品标准体系存在着标准少、标龄长、水平低等诸多问题,某些领域落后于时代,某些领域甚至处于空白状态。“没标准”背后有“危”也有“机”,一方面在国内要加强建立适应新时代标准化体系的紧迫性,另一方面由于很多体育用品在国际上也没有标准,如尽快做出合适“中国标准”,则可能使中国在世界标准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树立体育用品“中国制造”的新形象。
相对于很多其他行业,我国的体育行业,无论是在体育用品业还是体育服务业方面,标准化的发展均比较落后。在问到体育用品标准问题时,从业者们最多的回答就是“没标准”。
长期从事铁人三项项目的森地客公司董事长侯凤祺说:“铁三目前是没标准的,这块严格意义上来讲需要做标准,因为要根据运动特点,对相应的面料FH体育、自行车、鞋都有特殊要求的,这些全部都是要有一个标准。”智能运动表制造商福建宜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艾琪说:“在智能手表方面,每个板块虽然有传统标准,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系统标准,都是一粒一粒珍珠,没有一根线穿起来。”
原甘肃省体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刘志忠曾长期关注体育用品标准化问题,他对记者表示,中国国内体育用品标准化领域目前主要存在着6大问题:1,标准少,不仅标准数量少,而且关注的人也不多。2,标龄长,如航空体育领域,有些1991年制定的标准到现在还在用。3,重要性认识不足。4,体育标准化建设队伍薄弱。5,标准化的实施和落地存在问题,政府和大众对于实践标准化的益处没有充分认识。6,对于标准制定的理解深度不够,学术界探讨问题止步于宏观,对细节的研究还存在空白。
“没标准”的现实让国内从事体育用品制造的企业们无所适从,想要做出高标准产品的企业,往往采用国际标准,在国内市场上,由于各家企业遵循的标准不同,产生了很多恶性竞争现象,“毒跑道”就是这种恶性低价竞争的一个产物。
国家体育总局器材装备中心体育标准部目前一共有6人,但现实情况是,一个体育用品标准的制定通常需要一到两年,而中国在这方面所面临的缺口又十分庞大,该部门主任侯力波和他的团队所做的工作显得杯水车薪。
刘志忠认为,体育标准化人才十分紧缺,他说:“体育标准化建设的队伍太薄弱,基本上没队伍,甘肃一个没有,其实各省都应该有。如果每个省都能有这样一个负责标准化的机构,就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高危项目,目前国内能验收的只有两家,一家是总局的体育服务中心,科研所下属的,还有一个是一个公司,但是全国这么大,他们能做得过来吗?”
导致体育用品标准化水平低的原因除了人才数量不足之外,还包括负责部门过少、执法权限不够、缺乏有效监管等等,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各方诉求多、难以达成一致,是造成标准化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侯凤祺表示,作为这一领域的大企业,森地客一直在按照欧洲标准来做产品,也曾想过要牵头制定中国自己的标准,但最终“由于北方、华东、华南诉求不一样,我来牵头,但在联系的过程中,每一家都不是很主动”。
侯力波曾经带头做了室外健身路径的国家标准,制定这个标准的时候邀请了技术监督部门、院校学者、消费者代表、政府官员、企业代表、用户代表等,在制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他表示,体育用品行业存在鱼龙混杂的情况,有的标准制定得比较低,无法与国际接轨,但定高了的话,很多低水平制造企业又反对,所以存在问题很复杂。“比如产品的使用年限,从消费者和国家利益考虑,原来准备定10年,但企业反对,说定的时间太长产品销售周期就会拉长,协调完了之后订的是8年,”他说。
标准问题是基础问题,事关一国、一领域产品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中国体育产业若要健康发展,必须要尽快建立健康、高效的体育用品标准体系。“毒跑道”等事件,只是中国体育用品标准化在制定、执行、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如果不及时建立合理、高规格的标准体系,下一个出问题的可能就是毒泳池、毒草皮、毒球拍等等。
首先,明确体育用品标准化的归口单位,目前的情况是体育总局与轻工、纺织、化工行业都有涉及,但没有任何一个部门主管,所以必须从上层理顺这一关系,按照国际标准构建体育用品标准化体系框架。
其次,做好体育用品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长期规划,因为标准化是非常基础性的东西,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应该做好中长期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借鉴其他行业的优势,形成一个能够稳定、高效、系统解决体育用品标准化体系的长效机制。
第三,针对体育用品制造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以及体育产业体系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加快体育用品制造产业标准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的力度。由于体育用品标准化需要大量既懂体育、又懂法律法规、又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各高校尤其是体育类院校需要加大这类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标准化领域,中国其实也有“后发优势”,在体育用品与互联网产业业态融合发展迅猛的今天,以智能硬件为代表的创新型产品不断涌入市场,在国内外目前均未形成功能指导性强的标准的情况下,我们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领头企业如能尽快制定并出台标准,将有助于国产品牌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抢占先机,助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制造室内运动健身器材的深圳市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佳华介绍,智能健身器材的标准国内外都没有。创新器材没有标准,基本还是参考安全、电器、材料等方面的需求。至于功能性、外观、互动等方面的创新性产品需要开辟新领域,制定新规则。
我国体育用品行业近年诞生大量融合“互联网+”的新兴产品门类,其中以可穿戴设备、智能硬件最为流行,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许多产品刚研发上市,产品价格质量参差不齐,数据隐私保护方面也是空白,但由于创新性产品大多跨界,尚没有某个政府部门或单项行业协会来牵头制定标准。
制造运动智能手表的福建宜准信息科技公司营销总监艾琪介绍,标准不仅对把控产品质量至关重要,对市场营销也影响巨大。无人机刚进入电商平台的分类是“儿童玩具”;“扫地机器人”跟拖把等日用品放在一起;智能手表是放在电子产品还是运动用品?这需要标准来帮助商家和消费者做有效对接。
生产智能足球、智能篮球和提供智能足球场解决方案的厦门简极科技公司总裁韩步勇介绍,大多创新性产品需要“双重标准”,但总有一些内容是冲突的。“比如篮球和电子芯片的耐用性、寿命、耐热性、保修期限等就不能放在一起定义。智能手表中GPS定位、通讯、蓝牙、支付、计步、卡路里计算等标准已经超出传统钟表行业的范畴。”
记者向国际标准化组织体育与休闲设施及器材技术委员会(简称ISO/TC83)、美国体育与健身产业协会(SFIA)等国外行业组织求证,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尚未就类似新兴产品做出统一规范。
制定并严格执行标准,以及标准的国际化在助力民族品牌走向世界方面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ISO/TC83主席迈克尔·豪斯介绍说,“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并不突出,后来德国建立国家标准学会,严格控制质量,德国标准成为成功范例。很多国家要获取同样质量、精确度和竞争力,德国标准因此得到广泛推广,“德国制造”的声誉和品牌也渐渐树立了起来。
ISO是一个开放型的国际标准平台,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成员都可以牵头或参与制定标准。豪斯表示,在可穿戴设备等领域,ISO非常愿意与中国合作。中国可以向ISO提出申请,8个以上会员同意就可以立项,一到两年就可以建立一套新标准。豪斯认为,一方面遵循ISO质量标准,另一方面参与到新标准的制定过程当中来,如果做到这两点,“中国制造”有着和“德国制造”同样的机遇。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体育标准部主任侯力波介绍,传统体育用品标准工艺设计研发等很多都被国外掌控,国内标准往往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相当一部分企业长时间在行业内低水平运转。国内体育用品标准挤进ISO国际标准,意味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升产品质量,有利于筑牢“中国制造”的根基,提升国际形象。
侯力波认为,标准国际化在振兴中国产品质量方面具有战略性意义,国内标准要尽快与国际接轨,要参与甚至主导制定国际标准。
中国钟表协会副理事长陈祖元介绍,钟表行业国际标准制定可以看到卡西欧等老牌厂商的影子,苹果等IT企业进入该行业后,老牌企业反应保守,智能手表的国际标准暂时没有,如果中国率先制定标准并推向国际,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在行业转型的国际竞争中“弯道超车”。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专家委员会委员陈雪涛介绍,该协会自2014年启动标准制定工作,目前已制定了一些穿戴设备通用技术规范,并结合市场特征逐步推出了一些子标准和认证规范。他认为,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接轨,同步申请国际标准,将有助于中国相关业者争取全球主流消费市场和行业话语权。
美国体育与健身产业协会主席托马斯·科夫认为,在智能体育用品领域,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出现与这个行业相匹配的标准体系,尚未出现大公司垄断标准的情况,标准大门向所有企业敞开。目前该行业容量尚未饱和,竞争充分,很快会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崛起并涉足标准制定,形成一定技术壁垒,设立标杆,整合行业资源。
陈祖元表示,智能硬件功能复杂,很多服务性能不可用传统行业的标准来衡量,要联合互联网等跨界企业一起制定标准。运动数据标准制定需要大数据模型支撑,关系到全民体质变化和健康数据安全,政府要重视这一平台建设。标准制定牵涉的行政部门较多,除了体育总局器材装备中心外,工信部等若干部门也与此相关,需要牵头单位来协调各方形成合力,尽快将制定标准提上日程。
侯力波透露,体育用品标准化主导力量不足,相关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欠缺,创新型体育用品标准制定过程中出现“交叉”的领域很多,不是一个部门,或某个协会可单独决定的。除了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外,企业、消费者、专家学者、协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建议和诉求都要考虑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