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分类>>抗美援朝中的“冷枪冷炮”运动
抗美援朝中的“冷枪冷炮”运动70年前,以美国为首的“联合”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以顽强的斗志和血性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志愿军在这场战争中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尤其是破敌制胜的“冷枪冷炮”运动,以出敌不意、扬长避短的威势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连续经过五次战役的较量之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敌军在三八线南北地区形成了对峙局面,鉴于美国已表示愿意谈判,交战双方进入了边打边谈的战略相持阶段。
由于美军在前几次的大规模进攻中并未能掌握战场主动权,所以在阵地对峙阶段,使用大炮、坦克对志愿军阵地进行轰炸,而志愿军的阵地防御设施简陋,还未形成坚固的防御体系,面对美军的密集炮火轰击,损失巨大。阵地战初期,在装备不占优势又无制空权的情况下,昼间的控制权基本由美军掌控。
中朝军队深感在现有武器装备条件下,迅速、大量地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极其困难。在北京听取了彭德怀和其他军对战场实际情况的汇报,深思了第五次战役的教训以后,于1951年5月26日致电彭德怀,提出对敌打小歼灭战的思想。将打小歼灭战的方针形象地喻为“零敲牛皮糖”。这是根据敌我双方在战场上的优劣势而提出的作战指导方针,目的就是为了集中优势兵力打小歼灭战,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积小胜为大胜,这一战略思想的转变为志愿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提供了战略指导方针。
进入阵地对峙以后,美军依仗武器精良、炮火强大,在我军阵地前沿肆意活动,有的美军在阵地上晒太阳、抽烟喝酒,有时还唱歌跳舞,这激起了志愿军战士的怒火,他们绝不能容忍这种状况持续下去。既然志愿军在武器装备上不占优势,那么就从战术上做出改变。起初,我军规定志愿军不得随意开枪,但是面对美军的嚣张气焰,有一名叫徐世祯的志愿军打破了这一军令,他做好了充分的隐蔽工作,悄悄潜到敌军阵地前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一天之内就击杀了7名敌人。渐渐地,由于狙杀敌军数量不断增加,志愿军各团也开始采用这种冷枪狙击的作战方法,“冷枪”运动就此展开。
此外,由于阵地前沿地区地形复杂,敌我双方的战线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敌军与志愿军的平均距离非常接近,有的地方敌我阵营只有400~500米,有的地方甚至低于100米FH体育官网,志愿军使用各种轻武器就能射杀敌人,这就为我军采取小歼灭战的偷袭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志愿军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提供了可能。
冷枪运动又称作狙击活动,俗称“打冷枪”,是指狙击手以单枪或单炮,采取突袭的形式射杀敌单个目标,主要狙击目标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冷枪以隐蔽、准确、突然为特征,往往给予敌人猝不及防的袭击。冷炮运动又称游击炮运动,主要打击目标一般在500~3000米之间,打击范围相较冷枪更远一些,主要采用炮火伏击,针对的目标一般是敌军的守备工事、坦克、车辆等冷枪无法打击的目标,其特点是目标大、转移慢,容易被敌人发现。
起初的“冷枪冷炮”运动进行得并不顺利,志愿军打死一个敌人,敌人就会反过来对志愿军进行疯狂的报复。于是,志愿军第一线各军在构筑坑道工事和开展其他作战活动的同时,专门组织精干力量,选拔特等狙击手组成狙击组展开狙击活动。同时,炮兵也隐蔽潜伏,采取游动火炮,对敌军暴露目标进行炮击,并不断变换射击阵地以迷惑敌军。志愿军枪炮配合,协同作战,使狙击作战覆盖了敌军阵地的前沿与纵深,在敌军阵地前织起了一张密集的火力网。
经过几个月的较量,志愿军狙击作战效果开始显现。1952年1月29日,志愿军司令部发出指示“在与敌对峙状态中,对敌之小群目标及一般目标,每日制定值班的轻重机枪不失时机地寻求射击,对于单个目标,也应组织值班的特等射手专门寻求射击目标,这将给敌人甚大杀伤”,从而把“冷枪冷炮”运动扩展成全军范围的狙击运动。
据文献记载,志愿军214团8连战士张桃芳仅用442发就歼敌214名,创造了志愿军上甘岭狙击战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15军提出“冷枪冷炮杀敌立功”的口号,在6个月的时间里,15军45师仅依靠冷枪歼敌就达5040人。为此,美军称537.7高地为“狙击兵岭”。同时,130团 1 个连在7月5 — 15日,就歼敌87人。68军在8月1 — 25日共歼敌1935人。12军在近 4 个月的时间里,以5843发,共歼敌2506人。65军狙击手们的口号是“不准敌人自由”,其中,585团 2 营在1952年1 — 2月间共歼敌83人。
在起初的冷炮运动中,志愿军进行的是游动炮作战,虽然炮火的数量和质量不比美军精良,但炮火狙击却弥补了冷枪狙击射程有限、杀伤力较小的缺点。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仅15军冷炮歼敌就达2800余人,击毁敌军坦克18辆,其中志愿军战士唐章洪在上甘岭战役中,仅靠着手中的1门82毫米迫击炮就歼敌 420 余人;1952年8月,39军冷炮狙击作战298次,击毁敌军坦克44辆、汽车45辆、地堡74个、火炮5门,歼敌853人;二营机炮连4个月冷炮歼敌155名,1 门无后坐力炮击毁敌军坦克3辆。
据中国人民志愿军相关档案显示,从1952年到1953年的两年间,志愿军的“冷枪冷炮”运动共歼灭敌军5.2万人,创造了战争史上狙击作战的最高纪录,给与了敌军重大创伤,可谓战果辉煌。不仅大量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也对敌人在心理上形成了威慑,使敌军的嚣张气焰冷却下来,士气大大降低,作战信心严重动摇。
抗美援朝战争中采取的“冷枪冷炮”运动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志愿军在阵地战期间取得的新进步,其中在作战方针上的最大成就,就是提出由打小歼灭战逐步过渡到打大歼灭战的进攻经验,尤其是小规模攻坚战的宝贵经验。可以说,“冷枪冷炮”运动是我军的游击战术在朝鲜战场上的新的作战表现形式,冷枪与冷炮配合狙击作战,使志愿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不仅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更提升了我军的战斗精神。
志愿军广泛开展的“冷枪冷炮”活动摧毁了敌军的部分工事,迫使敌军不断收缩阵地。在志愿军炮火协同的打击下,敌军伤亡人数不断增加,至战争结束时,摧毁的敌军数量和武器装备足以赶上数次大规模运动战,产生的巨大威力最大限度地削弱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志愿军夺取战场主动权,从而为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敌军被志愿军的“冷枪冷炮”运动打得惶惶不可终日,逐渐从心理上畏惧志愿军,也对其国家和政府发动的这场战事怨声载道,军心受到了严重动摇,士气进一步低落,战斗意志大大下降,这为志愿军取得战争胜利积蓄了力量,打下了基础。
首先,在“冷枪冷炮”运动中,志愿军充分利用朝鲜复杂的地形,山谷、密林、暗夜、风雪等条件以及敌军的大意与狂妄,采取隐蔽作战方式,各狙击手不断地对敌军进行出其不意的袭击。参战的美军甚至用“神出鬼没”来形容志愿军。这正是志愿军充分利用了作战中的地利优势所达到的效果。其次,战前进行精细准备,战士们不仅要进行工事伪装,保证自身的安全性,同时还对敌军阵地进行了周密侦察,对敌目标出现地点进行分组、分段、分点的标记,并逐一测距,一旦敌目标出现,就立即按照编号射击,保证了射击的准确度,并以最快的速度歼灭敌人暴露于地面的有生力量。在策略上,志愿军采取明暗配合、交叉火力掩护、分散转移等战术,使敌军在不经意之间就被消灭。再次,志愿军步兵和炮兵协同作战,发挥了整体联动优势,在采取“冷炮”作战时,使远射和近射相结合、固定和游动相协调,对不同敌目标进行游动式或固定的炮群作战,在阵线上设置榴弹炮、加农炮、迫击炮和山炮等,加强了炮火的密集度,确保歼敌的准确率高、打击力度大,弥补了“冷枪”打击目标有限的缺陷。
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冷枪冷炮”运动是对我军阵地战能力的全面检验和提升,而志愿军勇敢战斗、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更是这场运动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志愿军战士们刻苦训练,经过短期突击训练,涌现出了大批具有优秀狙击能力的狙击手。为了能高效准确地狙杀敌军,志愿军战士必须长时间潜伏于冰天雪地的沟壕、坑道中,有时气温低到零下30多度,手冻得僵硬,有时手部皮肤会和炮弹粘在一起,但志愿军战士仍忍受着严寒和饥饿,静待敌目标出现。在上甘岭战役中,由于敌人实行严密封锁,弹药补给匮乏,战士们有时两天都没有水喝,一天没有饭吃,但即使作战环境如此恶劣,也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争取胜利的信心。这场“冷枪冷炮”运动,不仅打垮了敌人的士气,更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彰显了我军优良传统和战斗精神,为保卫祖国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